生猪产能过饱和?仔猪10周连涨的终结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全国仔猪市场近期急转直下,终结了连续10周的温和涨势。南北价差拉大至近5元/公斤的罕见分水岭,东北地区低价抛售与华北价格倒挂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产能释放与需求退潮的双重挤压。随着二次育肥退场、饲料成本波动与疫病风险共振,补栏热潮迅速冷却,行业进入深度博弈期。

1

仔猪价格下跌:农业农村部数据与市场表现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2025年5月第2周(采集日为5月15日),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39.35元/公斤,环比下跌0.6%,同比上涨3.1%。这一数据终结了此前连续10周的微涨趋势,标志着仔猪价格正式进入下行通道。分区域看,华北地区仔猪价格仍维持高位(41.75元/公斤),但西南地区已跌至36.81元/公斤,南北价差拉大至4.94元/公斤,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剧。

市场一线反馈显示,5月中旬以来,7公斤仔猪价格普遍回落10-35元/头,其中山东、河南等主产区价格跌至550-605元/头,东北部分地区甚至出现430-460元/头的低价抛售。这一现象与4月底的“仔猪热”形成鲜明对比,彼时部分地区仔猪价格一度冲高至79元/公斤,市场补栏情绪高涨。

2

价格下跌的驱动因素分析

1. 供给端:产能释放与出栏压力传导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142万头,虽较峰值有所调减,但仍接近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的绿色区间上限。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的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长7%,按6个月育肥周期推算,2025年4-9月肥猪理论出栏量将达历史峰值。这一产能释放压力通过产业链逐级传导,导致当前生猪市场供应过剩,进而抑制仔猪补栏需求。

2. 需求端:二次育肥退潮与成本博弈

5月以来,二次育肥补栏热度显著降温。北方主产区肥猪与标猪价差倒挂现象加剧(如河南标猪成交价14.8元/公斤,肥猪仅14.2元/公斤),养殖端加速抛售140公斤以上大猪以回笼资金。与此同时,饲料成本下行(豆粕价格环比下跌2.1%至3.61元/公斤)未能提振补栏信心,反而因生猪价格持续探底(5月第2周生猪均价15.09元/公斤,同比下跌1.0%),外购仔猪养殖户头均亏损扩大至27元以上。

3. 季节性因素与疫病风险

夏季高温导致仔猪存活率下降的预期本应推高价格,但当前市场更关注短期出栏风险。南方雨季蓝耳病、腹泻病等疫病频发(广西部分猪场死亡率达5%),叠加运输成本上升,进一步抑制跨区域调运需求。

3

对养猪业的连锁影响

1. 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上市猪企凭借成本优势逆势扩张。2025年第一季度,牧原、温氏等16家头部企业合计出栏4759万头,同比增长26%,市场份额升至24%。牧原通过智能化改造将养殖成本压至14元/公斤以下,单季度盈利82亿元,而中小散户头均亏损约40元,生存空间持续收窄。

2. 散户退出与产能被动去化

自繁自养户面临“成本线保卫战”,饲料成本波动(占养殖成本60%-70%)与疫病风险加剧经营压力。部分散户转向二次育肥或直接退出市场,行业洗牌速度加快。数据显示,5月仔猪成交量同比减少15%,反映中小养殖主体补栏意愿低迷。

3. 长期供需格局重塑

能繁母猪存栏调减效应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显现,机构预测三季度猪价或温和反弹至16元/公斤。然而,消费端结构性变化(如猪肉消费占比从65%降至58%)与替代品冲击(禽肉价格跌至近三年最低)将长期制约价格弹性。行业逐步进入“微利时代”,年度价格振幅或收窄至30%-40%,难现以往暴涨行情。

4

区域分化与市场变数

当前市场呈现“北弱南稳”特征:北方主产区因供应集中释放,生猪价格持续下探(东北地区均价14.54元/公斤),而南方受二育补栏短暂支撑,价格相对坚挺(西南地区均价15.71元/公斤)。然而,这种分化或难持久。随着北方低价猪源南调,叠加端午备货需求不及预期(屠宰企业冻品库存仍处65%高位),南方价格承压风险上升。

此外,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玉米价格环比上涨0.4%至2.43元/公斤)与政策调控(如国储收储传闻)仍是短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养殖端需警惕“情绪性抛售”与“踩踏性出栏”导致的阶段性价格超跌。

仔猪价格下行既是产能周期与季节性因素交织的结果,也折射出养猪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阵痛。对于从业者而言,理解供需矛盾的深层逻辑,比追逐短期价格波动更具战略意义。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消费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唯有通过技术升级与成本控制构建核心竞争力,方能在新一轮周期中立足。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保供还是防疫?政策分化下的二次育肥南北生态博弈

国内每年预计节粮1500多万吨/年!扬翔生猪全域数智节粮技术全球首发

河北未检疫生猪摇身一变成“河南猪”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