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包含多项事关养猪业、养殖户、养猪场的内容,并给出了2025-2030年阶段性安排。让我们来看看,未来五年,这些事关自身的政策和安排。
原文:
持续调整优化生猪产能。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把住能繁母猪存栏量“总开关”,引导养殖场户优化母猪存栏结构、合理控制产能。持续完善生猪产能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和优化养殖规模,促进供需适配。
大力发展节粮型高效肉禽生产。积极推广家禽适度营养水平、最优转化效率的精准饲料配方技术,调优饲料蛋白含量、豆粕占比。积极引导禽肉消费,进一步提高禽肉消费比重和产量占比。
根据文件内容可看出产能调控科学化:通过动态监测能繁母猪存栏量(行业公认的产能"总开关"),引导养殖主体优化母猪种群结构(如淘汰低效母猪、提升高产种猪比例),并依托大数据预警体系指导养殖户调整出栏节奏,避免产能过剩或短缺导致的猪价剧烈波动。引导禽肉消费方面,对禽肉的倾斜可能间接分流部分猪肉消费需求。
对养猪业的深层影响
通过"能繁母猪调控+预警指导"双管齐下,中长期或熨平"猪周期"的极端涨跌。中小散户需应对更高的环保、技术门槛,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加速整合
豆粕减量替代(目标2025年饲料中豆粕占比降至13%)要求企业掌握酶制剂、氨基酸平衡等核心技术,每吨饲料成本或降低50-100元。
低蛋白日粮技术若普及,可减少全国大豆进口量超1000万吨/年,但需配套检测设备与营养师团队,进一步挤压中小场户生存空间。
禽肉产量占比已从2010年21%升至2023年29%,政策引导下或继续分流猪肉消费(当前人均猪肉消费量38.1公斤,禽肉15.5公斤),养猪业应向品质化升级。
对养殖主体的实操建议
建立能繁母猪生产档案,定期评估胎龄结构(理想胎龄分布为2-4胎占70%),及时淘汰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低于18头的低效种群。
订阅农业农村部生猪产销监测平台,结合能繁母猪存栏量(预警阈值: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波动±5%)、仔猪价格等指标预判6-10个月后出栏行情。
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区域性替代方案,如东北可用菜粕+DDGS(玉米酒糟)替代15%豆粕,华南可利用木薯蛋白+发酵花生粕。
试点动态营养模型,按猪群生长阶段(如保育猪粗蛋白需求18%-20%、育肥猪14%-16%)实时调整配方,降低粗蛋白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节约成本30元/吨。
参与"保险+期货"项目,利用生猪期货(LH主力合约)锁定远期利润,2023年试点项目已覆盖35万养殖户。
发展特色生态养殖,如发酵床养猪可降低粪污处理成本40%,富硒猪肉溢价可达普通猪肉2-3倍,黑猪产业也大有可为。
加入养殖合作社获取集中采购优势(饲料原料团购价可下浮5%-8%),与屠宰企业签订远期订单规避价格风险。
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每万头猪可年产25万立方米沼气),碳交易潜在收益约10万元/年。
原文:
加强动物疾病防治技术集成推广。聚焦重大动物疫病、垂直传播病和季节性常见病,集成推广一批适宜有效的流行病净化无疫模式,扩大疫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范围。集成推广牧区、半牧区、农区牛羊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控技术。加快多联多价疫苗研发应用。组织实施规范兽药使用专项整治巩固提升行动。
根据文件内容可看出针对动物疾病防治有三方面重点任务:
疫病净化技术体系化:聚焦非洲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重大疫病及垂直传播病(如猪圆环病毒),集成推广“检测-隔离-净化”全流程无疫模式,推动疫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认证规模化。
疫苗研发应用加速化:加快多联多价疫苗研发,减少免疫频次,降低免疫应激风险。
兽药使用规范化:通过专项整治行动严控抗生素滥用,推广中草药制剂、噬菌体等替代方案,养殖场应完善用药记录和休药期管理。
对养猪业的深层影响
防疫成本结构化调整:疫病净化场认证需投入检测设备(如PCR仪单台15万元)、生物安全改造(空气过滤系统成本增加80-120元/㎡),短期增加头均养殖成本30-50元,但长期可降低死亡率(无疫场仔猪存活率可达95%,行业平均仅88%)。
多联苗普及或使疫苗支出减少20%-30%(头均疫苗成本从60元降至45元),但需配套冷链运输与精准注射技术。
可能抬升行业准入门槛:无疫小区认证要求建立可追溯电子耳标系统(每头猪标识成本增加1.5元)、定期病原学检测(每批次检测费约2000元)。
兽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率降至1%以下,出口猪肉企业检测通关时间可缩短3-5天,利好规模化出口型猪场。
疫病风险系统性下降: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下,若全国50%猪场应用空气过滤系统,疫情暴发概率或降低70%。
蓝耳病阳性场通过封群管理+后备母猪驯化,可将生产成绩(PSY)从22头提升至26头。
对养殖主体的实操建议
分阶段实施净化:① 建立季度病原普查机制(重点监测ASFV、PRRSV、PRV核酸阳性率);② 对阳性猪群分栋隔离(建议500米以上物理距离);③ 引入基因编辑抗病种猪(如CD163基因编辑抗蓝耳病种猪已在国内商用)。
申报无疫小区:参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建设洗消中心(车辆洗消烘干时长需达40分钟)、三级防护屏障(场区外围3公里缓冲带需定期消毒)。
关注多联苗:关注市场上的优质多联苗,尤其是其在猪场的测试实验效果。
实施抗体监测指导免疫:对猪群按5%比例抽样检测抗体效价,避免过度免疫导致免疫耐受。
建立替代方案:在仔猪断奶阶段可用丁酸梭菌(添加量300g/吨)替代硫酸新霉素,育肥期可用黄芩提取物(500g/吨)替代氟苯尼考,降低耐药性风险。
完善用药档案:建立用药档案,录入兽药批号、用药对象、休药期,确保出栏前完成药残自检。
人员流动管理:实施进场72小时隔离(非洲猪瘟病毒潜伏期最长达19天)、手机紫外线消毒(波长253.7nm照射15分钟灭活病毒)。
饲料高温处理:使用85℃以上制粒工艺,或添加1%单月桂酸甘油酯抑制病毒活性。
原文:
大力培育推广节粮型优良新品种。支持培育饲料转化率高、节粮性能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加快培育推广高蛋白玉米等饲用作物品种。支持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场和核心种公畜站,强化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加快推广优良种畜禽及优质精液和胚胎、水产新品种。
强化节粮养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动物精准营养、饲料精准配方、良种繁育、智慧养殖、动物流行病净化、优质饲草种植加工等核心技术和设施装备研发。加快智能生产性能测定、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建立饲料转化率测定评价体系和高饲料转化率基因组遗传评估参考群体。
总结推介养殖业节粮典型案例。面向社会征集资源与规模适配的高效智慧养殖、现代饲草产业高效发展、优质高效非粮饲料资源发掘利用等典型案例,总结模式要点和运营经验,向全行业宣传推介,引导发展高效节粮养殖模式。
深入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指导。组织开展养殖业节粮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遴选,加强应用示范。组织成立养殖业提质节本增效技术服务团,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鼓励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面向中小养殖场户开展技术服务。
围绕节粮目标可看出四大技术升级路径
种源革命加速化:重点培育饲料转化率(FCR)≤2.4的节粮型生猪新品种(当前行业平均FCR为2.8),推广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杂交配套系(料肉比较纯种低0.3-0.5)。同步推进高蛋白玉米(粗蛋白≥10%)等饲用作物种植,降低外源豆粕依赖。
技术装备智能化:研发精准饲喂系统(误差率≤3%)、饲料转化率测定装置(精度达0.01kg/kg),推广全基因组选择技术(GS育种效率比传统BLUP提高20%-30%)。
模式推广体系化:通过典型案例总结(如牧原楼房养猪模式节粮15%、温氏“公司+农户”精准营养模式降低料肉比0.2),形成可复制的节粮养殖标准化流程。
技术下沉普惠化:建立“龙头企业+服务站+农户”三级培训网络(目标2027年覆盖80%中小养殖户),推广低蛋白日粮配方设计、智能环控设备操作等实操技能。
对养猪业的深层影响
核心育种场若采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种猪生长速度可提升12%,每头父母代种猪溢价可达2000元。
高蛋白玉米推广后,配合低蛋白日粮技术可使豆粕用量再降3个百分点,吨饲料成本下降50元。
智能饲喂系统可减少饲料浪费8%-10%,但设备投入至少需20万元/套,仅规模化场可快速普及(1000头以上规模场渗透率或从2024年35%提升至2027年60%)。
中小散户若无法接入智慧养殖云平台,料肉比可能比技术升级场高0.3-0.5,头均利润差距扩大至150-200元。
社会化服务组织可通过“冻精共享”模式覆盖中小场户种源需求,核心种公猪站精液销量或从2024年800万剂增至2027年1500万剂。
典型案例推广将加速“楼房养猪”模式普及(2025年占比预计达15%),土地利用率提升5倍但建设成本高达2500元/㎡,相关养猪主体会有更多的融资需求。
对养殖主体的实操建议
优先采购节粮型种猪:选择经过全基因组评估的杜洛克终端父系(背膘厚≤12mm)、高产母系(PSY≥28),每头母猪年节约饲料成本约800元。
参与联合育种计划:加入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联合育种组,共享等顶级种质资源,种猪测定数据上传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
分阶段智能化改造:① 安装电子饲喂站实现个体精准投喂;② 部署氨气传感器(灵敏度0.1ppm)联动风机,减少应激性采食下降;③ 接入农业农村部饲料数据库,动态调整配方(粗蛋白波动控制在±0.5%)。
开展饲料效率测定:对100kg出栏猪进行屠宰测定(眼肌面积≥45cm²、胴体瘦肉率≥65%),筛选高饲料报酬个体组建核心群。
复制“无抗节粮”模式:参考大场的一些模式,在教槽料中添加2‰丁酸梭菌+1‰酶制剂,降低腹泻率5个百分点同时减少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
加入产业联合体:通过 “公司+现代养殖小区”模式,共享种猪、饲料配方和技术服务,规模场可降低综合成本0.8元/公斤。
原文:
加快推广新型高效资源转化型饲料原料。支持乙醇梭菌蛋白等以一碳气体为原料合成的微生物菌体蛋白扩大产能。有序扩大餐桌剩余食物、毛皮动物屠体、动物源蛋白水解物等新蛋白资源饲料化利用试点范围和规模。加快推广尿素等非蛋白氮饲料化利用,积极探索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资源饲料化利用途径。
积极发展非粮饲料资源提效加工利用。支持发酵饲料推广应用,有序开展发酵饲料产品生产许可。加快推动农作物秸秆、糟渣类产品等地源性低值原料的发酵、酶解提效加工利用。加快生物发酵工业副产品安全性评估与饲料化利用。
围绕饲料资源创新有两大核心方向
新型蛋白原料替代规模化:扩大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试点,通过高温灭菌(121℃×30分钟)和酶解技术(蛋白酶添加量0.5%)实现安全利用。这里不要产生误读,这是餐桌剩余食物通过高温、酶解等无害化处理后产生饲料或原料,不是泔水猪!不是泔水猪!不是泔水猪!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非粮饲料提效技术产业化:推动秸秆黄贮发酵(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提升至45%)、酒糟固态发酵等技术应用,开发区域性配方。
对养猪业的深层影响
饲料成本结构性下降: 乙醇梭菌蛋白在猪饲料中的应用已进入实践阶段,可替代鱼粉和豆粕,专利显示,添加10-15%乙醇梭菌蛋白可降低猪饲料中鱼粉用量,提高种公猪精子品质和母猪免疫力,缩短产程。在安全性上,试验表明,添加量达18-20%时,对猪的生长性能、血液指标等无不良影响餐桌剩余食物,主要以菜肴、米面、肉类为主,其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元素比较丰富,可以做为养猪用饲料,但是单单餐桌剩余食物能量相不能够满足猪只正常生长需要,其粗蛋白含量在25%左右,另外餐桌剩余食物含有脂肪和油脂等,盐分含量也高,必须通过添加预混料发酵处理,同时需安装AI分选系统(识别塑料、牙签等异物准确率≥99.9%),调节饲料适口性才可以做为营养饲料用于养猪。
发酵秸秆饲料可替代30%-40%玉米饲料,降低养殖成本20%以上,同时减少粪便排放量30%-75%。使用时要注意用量限制
,育肥猪发酵秸秆饲料建议占日粮的15%-20%,最高不超过30%;母猪空怀期或怀孕前期可提升至40%,产仔前后需减量或停用。酒糟发酵料规模化应用后,每吨饲料成本可降低200元,但需控制呕吐毒素(≤1ppm)和黄曲霉毒素(≤20ppb)风险。
对养殖主体的实操建议
关注乙醇梭菌蛋白等试点项目,逐步替代部分豆粕。
与饲料企业合作定制非粮配方,平衡成本与营养需求。
谨慎评估新原料安全性,优先选择政策认证产品。
{{item.content}}